Dr WONG, Leung Wo    王良和 博士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tudies
Contact
ORCiD
0000-0003-0411-792X
Phone
(852) 2948 7359
Email
leungwo@eduhk.hk
Address
10 Lo Ping Road, Tai Po,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Research Interests

文學創作, 香港文學,古代玉器研究 中國現代及當代文學, 兒童文學, 文學教學

External Appointments

王良和博士自2002年起出任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學藝術名譽顧問。 2008年起擔任啟思出版社《生活中國語文》顧問。 歷任「香港中文文學雙作獎」評判。 歷任「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初審評判。 歷任「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評判。

Personal Profile

王良和博士,1996年加入教院。曾獲第七、八、九屆「青年文學獎」;三、四、六、八、十一屆「中文文學創作獎」;一九八三年度「大拇指詩獎」;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新秀獎;第二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首獎、散文組推薦優秀獎;第七及第十三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首獎、「2016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文學藝術)」。小說選集《蟑螂變》獲《亞洲週刊》評為「2015年十大小說」。歷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學藝術專業顧問、香港各大文學獎評判。著有詩集《驚髮》、《柚燈》、《火中之磨》、《樹根頌》、《尚未誕生》、《時間問題》、《舊物》;散文集《秋水》、《山水之間》、《魚話》、《女馬人與城堡》、《街市行者》;小說集《魚咒》、《破地獄》、《蟑螂變》、《來娣的命根》;評論集《打開詩窗──香港詩人對談》、《余光中、黃國彬論》、《文本的秘密──香港文學作品析論》;編有《鍾偉民新詩評論集》、《西瓜開門,冬瓜開門──香港優秀童詩欣賞》,另以點評形式與唐衡合著《小學生寫詩》、《睡覺的樣子》。合編和合著的語文教學著作有:《新詩教學》、《古典文學教學》、《現代文學教學》、《文學專題教學》、《語文和文學教學──從理論到實踐》、《小學文學教學理論與實踐》、《初中文學教學理論與實踐》、《高中文學教學理論與實踐》、《新世紀語文和文學教學的思考》、《優化語文學習的評估:理念與策略》、《優化語文學習的評估:多角度思考》、《優化語文學習的評估:課堂實例》、《教出語文新天地》等。

Research Interests

文學創作, 香港文學,古代玉器研究 中國現代及當代文學, 兒童文學, 文學教學

External Appointments

王良和博士自2002年起出任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學藝術名譽顧問。 2008年起擔任啟思出版社《生活中國語文》顧問。 歷任「香港中文文學雙作獎」評判。 歷任「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初審評判。 歷任「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評判。

Research Outputs

Scholarly Books, Monographs and Chapters
Research book or monograph (author)
王良和 (2019)。 《文本的秘密──香港文學作品析論》。香港: 匯智出版有限公司,199頁。
王良和 (2009)。 《余光中、黃國彬論》。香港: 匯智出版社。
王良和 (2008)。 《打開詩窗——香港詩人對談》。匯智出版社。
Chapter in an edited book (author)
王良和 (2018)。 〈堅實與脆弱──析西西的《碗》〉。王家琪、何福仁、甘玉貞、陳燕遐、趙曉彤、樊善標編, 《西西研究資料》第二冊 (237-261)。香港: 中華書局。
王良和 (2017)。 〈從觀念更新到作詩、補詩、評詩能力的開展──新詩創作教學模式的探討〉。樊善標等編, 《童心童夢──文學創作教學論集》 (27-34)。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王良和 (2012)。 〈眼睛的漫遊──讀梁秉鈞三首街道詩〉。輯於陳素怡編, 《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上卷)》 (頁179-202)。香港: 文化工房。
王良和 (2012)。 〈蟬鳴不絕的堅持──與梁秉鈞談他的詩〉。輯於陳素怡編, 《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上卷)》 (頁70-95)。香港: 文化工房。
王良和 (2010)。 〈中學朗讀教學與評估個案分享〉。輯於王良和、司徒秀薇、唐秀玲編著, 《優化語文學習的評估:課堂實例》 (23-46)。香港: 香港教育學院。
王良和 (2010)。 〈小學朗讀教學與評估個案分享〉。輯於王良和、司徒秀薇、唐秀玲編著, 《優化語文學習的評估:課堂實例》 (1-22)。香港: 香港教育學院。
王良和 (2010)。 〈朗讀教學與評估的基本理念〉。輯於唐秀玲、張壽洪、鄺銳強、王良和、司徒秀薇編著, 《優化語文學習的評估:理念與策略》 (71-88)。香港: 香港教育學院。
王良和 (2010). <淒美而不可解—試解鍾偉民的《蝴蝶結》>. ., 收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合編:《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 (335-358). 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良和 (2008)。 〈賈平凹的巔峰之作——略談《秦腔》〉。輯於黃子平編, 《「紅樓夢獎2006」賈平凹得獎專輯》 (頁135-138)。香港: 天地圖書公司。
王良和 (2007)。 〈第一章 新詩教學〉。輯於唐秀玲、王良和、鄭佩芳、鄺銳強、司徒秀薇、謝家浩編著, 《高中文學教學理論與實踐》 (頁1-43)。香港: 文星圖書有限公司。
王良和 (2007)。 〈第一章 新詩教學〉。輯於唐秀玲、王良和、鄭佩芳、鄺銳強、司徒秀薇、謝家浩編著, 《初中文學教學理論與實踐》 (頁1-42)。香港: 文星圖書有限公司。
王良和 (2007)。 〈第二章 新詩教學(第二學習階段)〉。輯於唐秀玲、王良和、鄭佩芳、鄺銳強、司徒秀薇、謝家浩編著, 《小學文學教學理論與實踐》 (頁55-87)。香港: 文星圖書有限公司。
王良和 (2006)。 眼睛的漫遊──讀梁秉鈞的三首街道詩。NA, 輯於編《第六屆香港文學節研討會論稿匯編》 (頁31-57)。香港: 香港藝術發展局。
王良和、李孝聰、胡燕青,唐秀玲、張永德及葉瑞蓮 (2006)。 《識字教學》。王良和、李孝聰、胡燕青,唐秀玲、張永德及葉瑞蓮, 語文新天地教學策略 (頁 1-28)。香港: 啓思出版社。
王良和 (2006)。 〈創意文章有個性〉。輯於張永德編, 《教出語文新天地》 (頁99-101)。香港: 啟思出版社。
王良和 (2006)。 〈帶領孩子讀詩〉。輯於張永德編, 《教出語文新天地》 (頁11-13)。香港: 啟思出版社。
王良和 (2006)。 〈批改的藝術〉。輯於張永德編, 《教出語文新天地》 (頁97-98)。香港: 啟思出版社。
王良和 (2006)。 〈朗讀體會情意〉。輯於張永德編, 《教出語文新天地》 (頁9-10)。香港: 啟思出版社。
王良和 (2006)。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發現李白〉。輯於張永德編, 《教出語文新天地》 (頁84-86)。香港: 啟思出版社。
Edited book (editor)
王良和、孔銘隆主編 (2020)。 《潮音有時──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薪傳文社」二十周年紀念文集》。香港: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
唐秀玲、張壽洪、鄺銳強、王良和、司徒秀薇編著 (2010)。 《優化語文學習的評估:理念與策略》。香港: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
唐秀玲、王良和、張壽洪、司徒秀薇、鄺銳強、謝家浩編著 (2010)。 《優化語文學習的評估:多角度思考》。香港: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
王良和、司徒秀薇、唐秀玲 (2010)。 《優化語文學習的評估:課堂實例》。香港: 香港教育學院。
唐秀玲、王良和、鄭佩芳、鄺銳強、司徒秀薇及謝家浩(編) (2007)。 《初中文學教學理論與實踐》。香港: 文星圖書有限公司。
唐秀玲、王良和、鄭佩芳、鄺銳強、司徒秀薇及謝家浩(編) (2007)。 《小學文學教學理論與實踐》。香港: 文星圖書有限公司。
唐秀玲、王良和、鄭佩芳、鄺銳強、司徒秀薇及謝家浩(編) (2007)。 《新世紀語文和文學教學的思考》。香港: 文星圖書有限公司。
唐秀玲、王良和、鄭佩芳、鄺銳強、司徒秀薇及謝家浩(編) (2007)。 《高中文學教學理論與實踐》。香港: 文星圖書有限公司。
王良和、李孝聰、胡燕青、唐秀玲、張永德及葉瑞蓮 (2006)。 《基礎知識教學》。香港: 啓思出版社。

Journal Publications
Publication in refereed journal
王良和 (2022)。 〈拆解中心與競逐主流──一九八○年代香港詩壇「現代派」與「余派」的論爭〉。 《聲韻詩刊》,第65期,頁53-62。
王良和 (2012)。 堅實與脆弱──析西西的《碗》。 人文中國學報,第18期,頁341-365。
王良和 (2010)。 生與死的色彩──析胡燕青〈彩店〉。 文學論衡,17期,78-88。
王良和 (2008)。 梁秉鈞的街道詩——高中新詩教學設計的理念。 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8.2及9.1期,頁397-409。
王良和 (2006)。 青年文學獎與余派之說。 中文學刊,第4期,頁319-357。
Publication in policy or professional journal
王良和 (2022)。 動人的敘事與抒情──讀關夢南近作。 《大頭菜文藝月刊》,第 81 期,頁 62-64。
王良和 (2008)。 瑰麗的聖光——與黃國彬談他的詩。 城市文藝,第30期,頁47-59。
王良和 (2008)。 從《焚琴的浪子》到《江山夢雨》──與馬博良談他的詩。 香港文學,第280期,頁4-12。
Publication in non-refereed journal
王良和 (2022)。 十年雲飛風起──余光中「香港時期」的影響力。 《香港文學》,第455期,頁66-73。
王良和 (2019)。 故事新編與內在真實──析劉以鬯的〈蜘蛛精〉。 香港文學,420期,頁4-12。
王良和 (2018)。 創作、電影、繪畫──與黃仁逵談他的作品。 香港文學,407期,87-93。
王良和 (2010)。 憑倒影去觀察自己──與黎翠華談她的散文。 香港文學,310期,10-21。
王良和 (2008)。 逆反連扣,別有蒼涼——與飲江談他的詩。 字花,16期,頁90-97。

Conference Papers
Invited conference paper
王良和 (2016,6). 從觀念更新到作詩、補詩、評詩能力的開展──新詩創作教學模式的探討。「文學創作教學」學術研討會,香港。
王良和 (2014,5). 拆解中心與競逐主流──八十年代香港詩壇「現代派」與「余派」的論爭。第六屆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花蓮。
王良和、鄺銳強及司徒秀薇 (2008,5). 香港文學與本土經驗。演講發表於「優質教育基金計劃匯展2008」(2008年5月11日),香港。
王良和 (2008,4). 淒美而不可解──試解鍾偉民的〈蝴蝶結〉。論文發表於「騰飛的歲月──1949年以來的香港文學研討會」,香港。

Creative and Literary Works, Consulting Reports and Case Studies
Authored play, poem, novel, story
王良和 (2023)。 〈挖掘〉。 《香港文學》461期 (頁59-63)。香港
王良和 (2023)。 〈武緣〉。 《明報月刊 ‧ 明月灣區》總第11期 (頁25-26)。香港
王良和 (2023)。 〈在師大夜市懷周老師〉。 《聲韻詩刊》總第70期 (頁117)。香港
王良和 (2023)。 〈尋龍記〉。 《明報月刊 ‧ 明月灣區》總第9期 (頁18-19)。香港
王良和 (2023)。 〈你已不能自由來去〉。 《大頭菜文藝月刊》第84期 (頁82)。香港
王良和 (2023)。 〈橄欖青毛衣〉。 《文訊》447期 (頁151)。台北
王良和 (2023)。 〈青椒炒肉絲〉。 《明報月刊 ‧ 明月灣區》總第7期 (頁9-10)。香港
王良和 (2022)。 〈同遊〉。 《香港文學》450期 (頁106-107)。香港
王良和 (2022)。 〈大埔尾〉。 莊紹勇等編:《親愛的流光與城市》(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 (頁83-86)。香港
王良和 (2022)。 〈易象〉。 《香港文學》445期 (頁4-12)。香港
王良和 (2021)。 〈進山〉、〈重操故業〉、〈冬日紫薇〉、〈我們與船〉。 《聲韻詩刊》62期 (頁A21-A31)。香港
王良和 (2021)。 〈在索布朗的教堂裡寫詩〉。 《聲韻詩刊》第61期 (頁19)。香港
王良和 (2021)。 〈老友來電〉。 《字花》91期 (141-142)。香港
王良和 (2021)。 〈我認識的夜就不再是黑夜了〉。 《香港文學》433期 (4-8)。香港
王良和 (2020)。 〈二十年〉。 《文訊》415期 (頁67-69)。台灣
王良和 (2020)。 〈瀑布灣道〉。 香港文學館主編《我香港,我街道》 (頁157-163)。台灣: 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良和 (2019)。 〈洗澡〉。 《字花》81期 (頁98-99)。香港
王良和 (2019)。 《來娣的命根》。香港: 匯智出版有限公司, 177頁。
王良和 (2019)。 父親的錢包──和西西〈父親的背囊〉。 《字花》80期 (頁110-112)。香港
王良和 (2019)。 〈波仔記〉。 劉紹銘、梁淑雯選編:《給孩子的臺港散文》 (頁122-130)。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王良和 (2019)。 考古‧自我‧鎖鏈。 《香港文學》414期 (4-5)。香港: 香港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良和 (2019)。 我其實是想見見你──悼念陶然先生。 《香港文學》412期 (4-5)。香港: 香港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良和 (2019)。 又見異能司機。 《香港作家》2月號 (26-27)。香港: 香港作家聯會。
王良和 (2018)。 樂海崖的黃昏。 《香港文學》405期 (11-13)。香港: 香港文學雜誌社。
王良和 (2018)。 〈尚未誕生〉。 《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卷‧壹:散文新詩》 (頁283-284)。台北,台灣: 九歌出版社。
王良和 (2018)。 〈魅影〉。 《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卷‧貳:小說》 (頁281-299)。台北,台灣: 九歌出版社。
王良和 (2018)。 〈最後,我們來到了西九苗圃公園──尋找木油樹〉。 《自由如綠》 (頁173-190)。香港: 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
王良和 (2018)。 〈檸檬〉。 《香港文學》400期 (頁104)。香港: 香港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良和 (2018)。 〈留皮鳥〉。 《香港文學》399期 (頁6-10)。香港: 香港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良和 (2018)。 〈露〉。 《香港文學》397期 (頁20-27)。香港: 香港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良和 (2017)。 〈玻璃櫃中的紫砂壺〉。 《明報月刊‧明月》48期 (頁34-36)。香港: 明報報業有限公司。
王良和 (2017)。 〈龍蛇並雕,有鳳來儀〉。 《香港文學》394期 (頁8-15)。香港: 香港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良和 (2017)。 〈水琴窟〉。 《明報月刊‧明月》45期 (頁26-27)。香港: 明報報業有限公司。
王良和 (2017)。 七十年代的華富邨街市。 《明報月刊‧明月》42期 (29-30)。香港
王良和 (2017)。 《街市行者》。 (262頁)。香港: 中華書局。
王良和 (2017)。 家族。 《香港文學》389期 (102)。香港
王良和 (2017)。 詩十首。 《Crossing the Harbour: Ten Contemporary Hong Kong Poets/渡·香港當代詩人十家》 (229-250)。香港: Pangolin House。
王良和 (2017)。 我和他。 《審死書──《香港文學》小說選(2012年7月-2014年1月)》 (389-399)。香港
王良和 (2017)。 「惡記」魚蛋粉。 《明報月刊‧明月》39期 (22-24)。香港
王良和 (2017)。 街市,魚蝦蟹,和我。 《香港文學》387期 (8-13)。香港
王良和 (2017)。 來娣的命根。 《香港文學》385期 (11-21)。香港
王良和 (2017)。 城市書寫‧地域鄉愁。 《香港作家》 (4-6)。香港
王良和 (2016)。 重訪里爾克墓。 《明報月刊‧明月》36期 (28-30)。香港
王良和 (2016)。 五漁村。 《阡陌文藝雙月刊》12期 (84)。香港
王良和 (2016)。 「木下鮮魚店」之午飯。 《香港文學》377期 (12-13)。香港
王良和 (2016)。 新詩十首。 PANGOLIN HOUSE。Hong Kong
王良和 (2016)。 家。 《明報月刊‧明月》3月號 (34-35)。香港
王良和 (2016)。 香港文學喺呢度。 《聯合文學》376期 (36-37)。台北
王良和 (2015)。 記遊寫意兩題。 《明報月刊‧明月》12月號 (29-30)。香港
王良和 (2015)。 女人和黑夜。 《大頭菜文藝月刊》1期 (41)。香港
王良和 (2015)。 無花之草。 《阡陌文藝雙月刊》第六期 (20-21)。香港
王良和 (2015)。 街市行者。 《香港文學》369期 (14-15)。香港
王良和 (2015)。 重聚。 《明報月刊‧明月》9月號 (19-20)。香港
王良和 (2015)。 《蟑螂變》。 香港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354頁)。香港
王良和 (2015)。 清晨。 《香港文學》366期 (頁98)。香港
王良和 (2015)。 蛇。 《明報月刊.明月》6月號 (頁20-21)。香港
王良和 (2015)。 深潛出浮想──談鍾國強《浮想漫讀》。 《明報月刊.明月》3月號 (頁25-26)。香港
王良和 (2015)。 象圖。 《香港文學》361期 (12-20)。香港
王良和 (2014)。 《女馬人與城堡》。 (205頁)。香港: 匯智出版社。
王良和 (2014)。 《破地獄》。 (184頁)。香港: 匯智出版社。
王良和 (2014)。 敲擊。 香港作家 (4-5)。香港: 香港作家聯會。
王良和 (2014)。 生長的枝葉。 《香港文學》 (封底)。香港
王良和 (2014)。 垂釣。 《明報.明藝》 (D6)。香港
王良和 (2013)。 散文兩篇。 城市文藝 (19-23)。香港
王良和 (2013)。 在索布朗的教堂寫詩。 聲韻 (35)。香港
王良和 (2013)。 散文四篇。 《香港文學》 (71-74)。香港
王良和 (2013)。 破地獄。鄭政恆, 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 (153-169)。香港: 三聯書店。
王良和 (2013)。 對話。 《香港文學》 (頁85)。香港
王良和 (2012)。 意識兩題。 《家具清單──香港文學散文選》 (頁132-137)。香港: 香港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良和 (2012). 溫德米爾的Beckside Cottage. 《香港文學》 (6-7). 香港
王良和 (2012)。 阿水。 《香港文學》 (18-21)。香港
王良和 (2011)。 豬籠草。 《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散文卷》 (176-180)。香港: 新加坡青年書局、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
王良和 (2011)。 舊物OLD THINGS。 (1-39)。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王良和 (2011). 降身. 《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 (379-402). 香港: 新加坡青年書局、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
王良和 (2011)。 我在黑暗中醒來。 《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詩歌卷》 (239-240)。香港: 新加坡青年書局、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
王良和 (2011)。 曇花.廟街。 《香港文學》 (62-64)。香港
王良和 (2011)。 爸爸的腳。 《香港文學》 (封底)。香港
王良和 (2011)。 〈十二點〉。 《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 (9-11)。香港
王良和 (2011)。 〈元謀人〉。 《香港作家》 (3)。香港
王良和 (2011). 禮物. 《香港文學》313期, (30-43). 香港
王良和 (2010). 玉鳥. 《香港文學》311期. 香港
王良和 (2010)。 <你沒有鑰匙?>。 《城市文藝》 (頁 32-35)。香港
王良和 (2010)。 詩二首<河岸/華沙古城廣場>。 《香港文學》 (頁 74-75)。香港
王良和 (2010)。 <七十二大擒拿>。 《香港文學》 (頁 19-23)。香港
王良和 (2009)。 <堤岸>。 《月台》 (頁 35)。香港
王良和 (2009)。 <廿載詩緣>。 《百家》 (頁 34-44)。香港
王良和 (2009)。 意識兩題。 《香港文學》第294期 (頁24-26)。
王良和 (2008)。 《時間問題》。 (121頁)。香港: 匯智出版社。
王良和 (2008)。 《魚話》。 (171頁)。香港: 匯智出版社。
王良和 (2008)。 生活。 《城市文藝》第33期 (頁43)。
王良和 (2008)。 短文三則。 《香港文學》第286期 (頁24-25)。
王良和 (2008)。 印度兩題。 《香港文學》第284期 (頁42-45)。
王良和 (2008)。 蟑螂變。 《香港文學》第277期 (頁34-41)。
王良和 (2007)。 散文三則。 《香港文學》第273期 (頁9-11)。
王良和 (2007)。 時間問題。 輯於王麗瓊、吳美筠、胡燕青、胡國賢和葉輝編《港大.詩.人》 (頁22-24)。香港: 商務印書館。
王良和 (2007)。 晨雨。 輯於王麗瓊、吳美筠、胡燕青、胡國賢和葉輝編《港大.詩.人》 (頁29)。香港: 商務印書館。
王良和 (2007)。 父親。 輯於王麗瓊、吳美筠、胡燕青、胡國賢和葉輝編《港大.詩.人》 (頁26-28)。香港: 商務印書館。
王良和 (2007)。 聖誕老人的故事。 輯於王麗瓊、吳美筠、胡燕青、胡國賢和葉輝編《港大.詩.人》 (頁30-32)。香港: 商務印書館。
王良和 (2007)。 雙層床。 輯於王麗瓊、吳美筠、胡燕青、胡國賢和葉輝編《港大.詩.人》 (頁24-26)。香港: 商務印書館。
王良和 (2007)。 散文四則。 《城市文藝》第19期 (頁36-39)。
王良和 (2007)。 你為甚麼到這裡來剃鬚呢?。 《香港文學》第269期 (頁16-18)。香港: 香港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良和 (2007)。 我以為我們不會再見了。 《今天》第77期 (頁 211)。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良和 (2007)。 推動世界的杯子。 《香港作家》第3期 (頁23)。
王良和 (2006)。 螃蟹。 輯於黃子平、許子東編《香港短篇小說選2002-2003》 (頁45-57)。香港: 三聯書店。
王良和 (2005)。 中午。 《香港文學》第252期 (頁10)。
王良和 (2005)。 雨夜,螢火明滅。 《文學世紀》第5卷12期 (頁11-13)。
王良和 (2005)。 九塊九。 輯於陶然編《香港文學散文選》 (頁217-220)。香港: 香港文學出版社。
王良和 (2005)。 還鄉。 輯於陶然編《香港文學小說選》 (頁84-96)。香港: 香港文學出版社。
Painting, sculpture, drawing, photograph
王良和 (2011)。 觀柚。 《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新詩卷》 (239-240)。香港: 新加坡青年書局、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

All Other Outputs
Review of books or of software
王良和 (2007)。 書評──《Footnotes》序三。 (頁8-15)。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Other outputs
王良和 (2020)。 〈有如佛學之旅的導遊──讀鍾玲《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明報月刊》659期,頁109-110。香港
余君偉, 王良和, 關夢南 (2018)。 詩, 中港情結, 生活化書寫 (Poetry, Mainland China-Hong Kong Complex, Daily Life Writing: An Interview with Kwan Muk-han). 《聲韻詩刊》(Voice & Verse Poetry Magazine) 43, A23-A27。香港
余君偉, 王良和, 葉輝 (2017)。 文壇「多面手」--與葉輝對談(An All-rounder on the Literary Scene: Interview with Yip Fai)。香港: 《香港文學》(Hong Kong Literature Monthly), 393, 76-80。

Projects

Engaging Everyday Modernity: Hong Kong Poetry in the 1970s
The project investigates the poetic treatments of everyday modernity in 1970s Hong Kong, focusing on the thematic nuances and literary styles concerned in the wider context of the rapidly changing local society.
Project Start Year: 2016,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YU, Kwan Wai Eric 余君偉 (WONG, Leung Wo 王良和 as Co-Investigator)
 
「古玉與中國文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探討
全球只有中國人愛玉、崇玉,歷八千年而不衰。玉與中國文化關係密切,不少文學作品都與玉有關。認識玉文化,不僅可以了解中國歷史、部族遷徙、巫與王的權力消長、玉德的比附、龍鳳的演變、中國人的審美心理,更可旁涉岩畫、青銅、金器、書畫等文化。學習古玉能大大豐富學生中國歷史、文化的知識。香港中小學二千年初中國語文科課程改革,其中一項是「加強中華文化學習」。香港教育學院學生,畢業後當中小學教師,肩負教育學生中華文化的使命;但過去中文系開設的文化課題,集中於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學習比較單一。現在,教院設立「文學及文化學系」,學系發展的文化研究應該更為多元,學生對文化養份的吸收必須更為豐富。本研究在「古玉與中國文化」的課題下,探討應擬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如何能有效傳授知識,讓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Project Start Year: 2014,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WONG, Leung Wo 王良和
 
「螭食人紋佩」研究及古玉、青銅資料搜集
(1) 搜集古玉、青銅等器物中螭、龍、虎及其他獸類食人的資料。
(2) 探究獸/神獸吃人的文化內涵。
(3) 實地考察博物館藏品,搜集研究資料,為是次研究和日後進一步的研究作準備。
(4) 比較中國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震旦藝術博物館藏品,撰寫「螭食人紋佩」研究成果的論文。

Project Start Year: 2012,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WONG, Leung Wo 王良和
 
Department OBL Project
1. 調查及分析中文學系畢業的知識與能力需求 2. 制訂中文學系教學單元的OBL框架 3. 編訂納入OBL的單元,並進行教學實踐分析教學成效
Project Start Year: 2008,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TONG SHAU LING 唐唐秀玲 (WONG, Leung Wo 王良和 as Co-Investigator)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優化語文學習的評估:從文學教學出發
The project aimed at developing a pellucid and efficient assessment system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al needs teachers. The project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2000/3089 “The Approach and Strategy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Project Start Year: 2007,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TONG SHAU LING 唐唐秀玲 (WONG, Leung Wo 王良和 as Co-Investigator)
 
以研究為基礎的香港詩人訪談
1. 搜集、整理十位香港詩人(馬朗、崑南、梁秉鈞、關夢南、黃國彬、飲江、胡燕青、鍾偉民、陳汗、鍾國強)的作品、評論文章、相關資料。2. 以對談的形式,撰寫長文,展示十位詩人的作品特質、內涵,結集成書。3. 加深讀者對香港新詩發展的認識,了解具代表性的香港詩人的藝術風貌,提高欣賞新詩的興趣和能力。4. 發表研究成果,推展、深化香港新詩的研究、欣賞和評論。
Project Start Year: 2007,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WONG, Leung Wo 王良和
 
The Approach and Strategy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課堂教學過程的取向與策略:語文和文學 (第四學習階段)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by promoting the current approach and strategy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in tandem with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subject.
Project Start Year: 2006,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TONG SHAU LING 唐唐秀玲 (WONG, Leung Wo 王良和 as Co-Investigator)
 
兒童文學創作與教育:口述歷史的視角 Recording Oral History: A Study on the Writing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its Educational Impacts
利用口述歷史方法,讓內地、台灣、香港的華文兒童文學作家親述當地兒童兒童文學教育的看法,並剖析自我創作歷程。
Project Start Year: 2006,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CHEUNG WING TAK 張永德 (WONG, Leung Wo 王良和 as Co-Investigator)
 
Prizes and awards

「2016香港藝術家年獎:年度藝術家獎(文學藝術)」
The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Awards is an annual highlight of the local arts scene. It commends outstanding arts practitioners and recognises schools, organisations and individuals for thei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dedication and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s in Hong Kong. The Artist of the Year award recognises arts practitioners who have achieved excellence in their respective art forms while the Award for Young Artist recognises young and emerging arts practitioners. These awards are given in categories covering arts criticism, dance, drama, film, literary arts, media arts, music and visual arts, and xiqu.
Date of receipt: /5/2017, Conferred by: 香港藝術發展局
 
王良和小說選集《蟑螂變》獲《亞洲週刊》評為「2015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每年在全球華文小說中評選年度十大小說,2015年入選的十大小說,大陸三部,台灣三部,香港三部,星加坡一部。
Date of receipt: /1/2016, Conferred by: 亞洲洲刊
 
第十三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首獎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分為新詩、散文、小說、兒童少年文學、文學評論五個組別,每個組別只頒發雙年獎(即首獎)和推薦獎各一,每兩年一次,以整部書作評選。「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為香港文學界最高榮譽。
Date of receipt: /11/2015, Conferred by: 香港公共圖書館